为建立中国标准化的粪菌移植(FMT)体系,促进我国FMT事业健康发展,引领我国FMT与国际接轨,由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中心、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标准化肠菌移植全国系列公益课程暨十院单中心万例FMT临床经验分享”第五期——肠菌移植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于7月15日13时线上开展。
多位FMT及儿科领域专家汇聚云端,围绕粪菌移植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临床经验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在开场致辞中表示,目前肠菌移植在成人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随着对粪菌移植新的理论知识和肠道微生物组群的认识,我们发现在婴幼儿或年轻的动物中,菌群要比中老年时期更加丰富和完善。儿童的肠道菌群和益生菌的丰度一般在三到四岁半左右处于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最佳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各类慢性疾病和不规范的抗生素使用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菌群和益生菌丰度逐渐下降。因此,用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治疗患病儿童或成人的治疗方式已经开始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肠道菌群在儿童中的供体选择和应用。今天专门针对儿科专题邀请了儿科领域资深的医学大咖们,在成人基础上召开专门应用于儿童的肠菌移植经验介绍,希望不仅在学术、理论体系,更在临床经验和应用方面不断推广,发挥肠菌移植在儿科疾病中良好的科学前景和产业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教授张婷在会上作“单中心儿童艰难梭菌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临床治疗”主题报告。她表示,以往儿童CDI的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和甲硝锉,但近年来其耐药率不断升高。研究证明,FMT治疗儿童RCDI疗效明显优于万古霉素,甲硝锉仍可用于儿童初发CDI。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教授杨蓉分享“肠菌移植与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我国0-14岁ASD患儿达300余万,且每年新增约20万,ASD患者一生教育、医疗花费数额巨大,对社会、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研究发现9%-91%的ASD患者具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且其与正常人群存在显著菌群差异。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代谢产物、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等途径影响ASD。而FMT在儿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儿童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等多种儿科疾病治疗上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陈启仪介绍了其团队进行的“菌群移植与小肠液移植治疗孤独症ASD患儿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率较高。同时他还提出了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表现为疫情波动导致的患者和供体不稳定性、各种干预手段影响下的患者家长依从性欠佳等。但他表示,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粪菌移植可能会成为ASD治疗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能够帮助更多ASD患者改善精神状态,减轻家庭负担,重新回归社会,这也是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的愿望。
最后,在会议的讨论环节,各位专家积极交流,深入探讨,对粪菌移植在儿科疾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专业研究者的真知灼见。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